高考地理中的常考特殊锋面系统
亲爱的高考读者朋友们,大家好!地理在高考地理中,常考日照市某某包装机械服务中心天气系统一直是特殊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锋面那些特殊的锋面系统。今天,系统我们就来深入解析锢囚锋、高考快行冷锋、地理露点锋、常考副冷锋和倒暖锋这五大特殊锋面,特殊帮助大家轻松应对高考。锋面
一、系统锢囚锋:三军会战的高考天气战场
1.形成机制:当冷锋追上暖锋,或者两条冷锋相遇,地理将暖空气完全抬离地面,常考便形成了锢囚锋。
2.天气特征
(1)云系复杂:常出现高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等;
(2)降水广泛:产生大范围连续性降水;
(3)风力增大:气压梯度加大导致风力增强;
3.高考注意点:锢囚锋常见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春季,是这些地区春季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2017年2月20~22日青海地区经历来自新疆北部地区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该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路,两路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形成青海湖锢囚锋。图为21日20时青海湖锢囚锋位置图。
(1)描述青海湖锢囚锋形成的过程。
(2)从地形角度分析,造成此时青海湖锢囚锋东西两路冷空气势力差异的原因。
(3)简述本次锢囚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的日照市某某包装机械服务中心危害。
【参考答案】
(1)强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路,西路经新疆南部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东路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两路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迫使本地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形成青海湖锢囚锋。
(2)西路冷空气受高大山脉的阻挡,阻挡作用强,势力较弱;东路冷空气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且有狭管效应,势力较强。
(3)出现剧烈降温、大风、暴雪等天气,破坏牧业设施使牲畜患病或冻死;阻断交通,影响牧业饲料供应(或草场被积雪覆盖),影响畜产品外运。
二、快行冷锋:疾风骤雨的制造者
1.形成机制:冷气团移动速度极快,强烈冲击暖气团,使其急剧抬升。
2.天气特征
(1)降水强度大:短时强降水,可能伴有雷暴大风;
(2)锋面坡度大:通常达到1/50-1/100;
(3)过境时间短:天气过程快速激烈;
3.典型案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多与快行冷锋有关,如京津冀地区的突发性强降雨。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快行冷锋是指移动速度较快的冷锋,锋后冷气团移动速度远远大于暖气团移动速度,使暖气团强烈上升,形成的锋面坡度较大。下图示意亚洲某区域2021年12月6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受气流叠加影响,我国北方多地经历了快行冷锋过境。下表示意北京2021年12月6日0:00~10:00气象要素变化,其中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
(1)简述我国北方此次快行冷锋的形成过程。
(2)推测北京市冷锋过境时间,并说明理由,
(3)分析北京市12月6日2:00~6:00气温变化的原因。
【答案及解析】
【答案】(1)6日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势力强,移动速度快;(2分)区域东北部出现低压中心,并在低压槽处形成冷锋;(2分)高压驱动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低压槽处冷锋叠加,形成快行冷锋。(2分)
(2)过境时间:6日6:00~10:00。(2分)理由:该时段内,气温、露点迅速下降,说明受北方干冷空气过境影响;(2分)气压上升,说明有冷高压入侵。(2分)
(3)该时段是快行冷锋过境前。(2分)由于快行冷锋冷空气移动速度快,锋面坡度较大,(2分)使锋前的暖气团被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导致冷锋过境前温度上升。(2分)
【解析】(1)结合文字材料“受气流叠加影响,我国北方多地经历了快行冷锋过境。”及图中等压线分布情况可得出,6日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势力强,冷空气南下,移动速度快;由图中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区域东北部出现低压中心,并在低压槽处形成冷锋;高压驱动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低压槽处冷锋叠加,两股冷空气相遇,发展成快行冷锋。
(2)冷锋过境时,原本受暖气团控制的北京受干冷的冷气团影响,表现出温度、湿度下降,气压上升的天气特征。结合表1可知,6日6:00~10:00 时段内温度、露点下降,说明受北方干冷空气过境影响;气压上升,说明有冷高压入侵,符合冷锋过境特点。因此北京市冷锋过境时间为6日6:00~10:00。
(3)北京市12月6日2:00~6:00,该时段是快行冷锋过境前,由于冷空气移动速度快,锋面坡度较大,势力强劲,使锋前的暖气团被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空气快速压缩,导致冷锋过境前增温,形成锋前增温现象,使得气温上升。
三、露点锋(干线):看不见的天气分界线
1.形成机制:两种湿度差异明显但温度相近的气团相遇形成的边界线。
2.天气特征:
(1)湿度突变:锋线两侧露点温度差异显著;
(2)对流发展:常触发强对流天气;
(3)能见度差异:干侧能见度高,湿侧能见度低。
3.高考记忆点:露点锋虽无温度明显变化,但却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机制,常见于美国中部地区,我国华北地区也有出现。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图8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4分)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4分)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6分)
【答案及解析】
解析:根据图中风向和风力分布,可以推断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分布图,锋面位于槽线附近,槽线附近两侧气流是相汇的。
(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气团露点高,说明湿度大,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
解析:降水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凝结核等条件,干线附近干湿气团相遇,湿气团提供充足水汽;干湿气团相遇,干气团密度大,湿气团密度小,湿气团在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3)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解析:干线为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即为地形如何影响两侧气团,使得气团温度相近,湿度差异大。干线两侧气团来自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来自墨西哥湾的为暖湿气团,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受落基山脉的抬升,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暖干的气团。
四、副冷锋:冷空气的后续部队
1.形成机制:在同一冷气团内部,后续冷空气补充前进形成的锋面。
2.天气特征
(1)降温持续:使气温进一步下降;
(2)风力再次加大:气压梯度增大;
(3)云系发展:可能产生新的降水;
3.典型表现:寒潮过程中的连续降温往往与副冷锋的活动有关。
4.例题分析
冷空气移动过程中,如果在冷锋后侧再出现一个新冷锋,则原冷锋称为“前沿冷锋”,后侧冷锋称为“副冷锋”。2021年12月25日夜间至26日,湖南出现降雪,湘中地区出现暴雪、局部大暴雪。如图示意此次天气过程中地面锋线移动路径。据此完成1~2题。
1.25日8时至26日20时,图示区域内( )
①前沿冷锋移动速度较副冷锋快②冷空气受地形阻挡形成准静止锋③副冷锋移动速度较前沿冷锋快④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湘中地区此次暴雪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前沿冷锋快速南下,副冷锋前侧较暖空气抬升
B.形成准静止锋,冷空气移动慢
C.副冷锋快速南下,前沿冷锋后侧较冷空气抬升
D.南海水汽充足,暖湿气流北上
参考答案:14. B 15.C
第14题,看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25日08时前沿冷锋在南岭附近,副冷锋在北侧, 两者距离较远;至25日20时,前沿冷锋位置基本没有变化,副冷锋略向南移动;至26日 08 时,前沿冷锋向南移动越过南岭,副冷锋迅速南移;至26日20时,前沿冷锋和副冷锋继续南移。总体来看,副冷锋移动幅度较前沿冷锋大,①错、③对;准静止锋位于南岭附近, ②对、④错。选B。
第15题,此次天气过程中锋的剖面如下图所示: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时期内副冷锋移动速度较前沿冷锋更快,前沿冷锋后侧的较冷 空气迅速抬升,形成此次暴雪,C正确、A错误。准静止锋的位置在南岭附近,暴雪的位置 在湘中地区,B错误。此次暴雪由南下冷锋造成,而非北上南海暖湿气流造成,D错误。
五、倒暖锋:温度倒置的特殊现象
1.形成机制:在特殊地形条件下,冷空气被限制在低洼地区,暖空气在其上爬升形成的锋面。
2.天气特征
(1)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2)稳定层结: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3)地形相关:多发生在盆地、河谷地区;
3.典型案例:四川盆地冬季常见的雾霾天气就与倒暖锋的稳定大气层结有关。
4.例题分析
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并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下图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倒暖锋最可能出现的地区及移动方向是( )
A. 甲线附近 南移 B. 乙线附近 南移
C. 丙线附近 北移 D. 丁线附近 北移
2. 倒暖锋过境时,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 )
A. 整体较冷,寒潮影响尚未消退
B. 南高北低,南部受暖空气影响更大
C. 东西差异显著,东部受季风影响更暖
D. 北高南低,北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
【答案】1. B 2. D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乙地来自海洋的较温暖的偏北风与当地冷空气相遇形成倒暖锋,并往南移动,B正确;甲线和丁线附近为高压脊,无法形成锋面,AD错误;丙地是来自陆地的冷干偏北风与当地暖湿气团相遇,并往东移动,C错误。故选B。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倒暖锋过境时,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强暖中心,暖湿空气随着东北方向气流进入东北地区,造成东北地区北部迅速增温;由于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常现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锋面气旋的判断:(1)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左边是冷锋,右边是暖锋。(2)不管冷锋还是暖锋,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3)北半球北侧是冷气团,南半球南侧是冷气团。
六、高考备考建议
1. 对比记忆:将五种特殊锋面制成对比表格,区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天气特征;
2. 图文结合:结合示意图理解每种锋面的空间结构;
3. 联系实际:关注天气预报中的相关术语,理论联系实际;
4. 真题训练:重点练习近五年高考中关于锋面系统的试题
七、总结
特殊锋面系统是高考地理的重要考点,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天气特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考试中得分,更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天气变化的奥秘。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相关文章: